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

大溪大禧專書
「大溪大禧」原來是博物館學
大溪大禧專書

「博物館,不總是要保存事物的嗎?」
木博館想改變些什麼呢?
接著就讓我們用「迎六月廿四」文化的保存策略與「大溪大禧」所展現木博館的博物館方法學來訴說。

為地方慶典文化的保存再延續

一個延續了百年的大溪在地慶典「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是大溪人自小即參與的盛會,倚靠廟宇的管理單位,各參與遶境的「社頭」,齊心戮力傳承儀式、藝陣展演的內容。除了在農曆六月,依循著普濟堂籌備神明誕辰慶典的程序,廟方與相關單位進行開會、協調,信眾協助調度資源,志工參與洗廟(清潔整理廟宇);男女老少能夠找到自己和慶典連結的角色。整個遶境慶典由31個社頭組成,而這些社頭組成來自大溪的某個地域、某個街坊,或是某種行業,於是大溪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與社頭有著關聯;再有一種記憶,則是兒時受社頭成員所託,走入隊伍舉旗子,和鄰里相似年紀的孩子互動,形成了專屬大溪人的童年。

縱使在現代,文化的延續力式微,但是「迎六月廿四」始終具有的在地向心力。做為大溪在地的生態博物館,木博館希望對於慶典文化研究保存、傳承以及推廣,貢獻以博物館角度發揮的力量,過程以共學的精神呼應生態博物館精神,使慶典文化在生活中延續。

專業策展與博物館共同發展的方法論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2015年創館後,承接了本來由大溪鎮公所已經主辦多年的「大溪文藝季」。2015~2017年間,木博館先定調「大溪文藝季」的核心推廣主角即是「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遶境」,規劃展演、教育活動,嘗試媒合專業表演團隊和在地社頭合作,不過當時的活動內容仍較為發散,尚未掀起對外的漣漪。

這三年來的「大溪文藝季」經驗,讓木博館產生一連串的疑問,在尋新挖舊之間尋求平衡,思考著如何一方面     實踐地方節慶文化保存的同時,也大刀闊斧地創新連結現代性?回顧當時,臺灣些許城市開始導入策展思維,然而一個以慶典生活為主題,發生場域在城市,牽涉文化保存議題的作法,卻還未有可以參考借鑑的案例。

因此木博館希望有一個專業策展團隊,可以一起與博物館共同發展方法論,將傳統節慶文化結合創新方式推廣,也包容歷年累進呈現慶典文化的內涵,將慶典普及到不同地域、世代的人群中,還要能夠梳理出對國際溝通的表現和語言形式!這樣的艱鉅挑戰,使得身為主辦單位的木博館提出一個「總策展」計畫需求。

2018年參與總策展的衍序團隊提出「大溪大禧」論述與架構,不免要面對博物館內、外部的疑問。新出現的「大溪大禧」,其轉譯傳統再創新的想法,以及擴大觸及人群的目標,必須在籌辦過程中,滾動地和大溪人凝聚共識。面對參與人數眾多、不同群體的期待多元、密集時間的運作、協調介面複雜,應對起來並不容易。然而,當首年的大溪大禧便帶著清晰的意識,保持不介入傳統遶境兩日的內容,創造一個開幕遶境結合全社區,藉由大型表演、居民共演文化劇場、相關藝術作品產出、影像紀錄、創新     展演、社區工作坊、國際交流等方式,透過每一項構思,讓居民能夠以不同方式參與到慶典文化之中,重新連結,產生保存與再發展的意識。同時,當「大溪大禧」帶來年輕一代的新目光注視,也逐漸翻轉在地居民對於慶典的想像,了解到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和信仰,原來具有吸引人潮的魅力,而看見將慶典文化傳播出去、傳承下去的希望。

當大溪有了如此特別的新型態慶典,博物館、策展團隊、田野工作者在地方,日復一日地與居民共感、互動;年復一年的策劃與實踐,在大溪人身上誘發改變,總總匯聚成一股能量化作行動,促使文化節慶知名度提升,也深化了內部的文化保存意識。設計開發節慶多元參與體驗方式,並以傳統文化作為設計創作的豐厚養分,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的相輔相成,使「大溪大禧」創造了有別於其他地方文化節慶的內容,人人都可以參與,可以分享,人人都是大溪文化的見證者,同時也一起與這座城市創造與延續文化,整個大溪都是文化展現的平台,整座城市打破界線,成為一座完整的博物館。能做出這樣的差異,也驗證了「大溪大禧」是一種博物館方式,也是一種成功且嶄新的城市行銷方法。

木博館針對「迎六月廿四無形文化資產」的工作策略圖。

木博館針對「迎六月廿四無形文化資產」的工作策略圖。

2019 年「神嬉舞夜」,傳統將軍結合表演藝術走入人群,成為創新展演的一部分。

2019 年「神嬉舞夜」,傳統將軍結合表演藝術走入人群,成為創新展演的一部分。

大溪國小學童穿戴由「給孩子的遶境學」中訂製的小將軍服裝,走在街頭跟著社頭們一起參與遶境。

大溪國小學童穿戴由「給孩子的遶境學」中訂製的小將軍服裝,走在街頭跟著社頭們一起參與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