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溪大禧著重於青年的遶境文化教育,在地社群動能推動,大溪大禧城市祭典品牌形塑以及社頭品牌性的深化,透過整體策展架構之內容,策畫給孩子的遶境學潮遶境計畫神將與神將腳攝影展、走進一座山城慶典大囍臨門祭及大溪文化劇場等,共同促成2019大溪大禧的延續與創新,朝向國際文化節慶方向邁進。新世代的創新和老城鎮文化底蘊接軌,將文化能量發揮到最大值,也讓大溪慶典活躍的生命力感染了每個參與的人。
傳統與創新兼具的遶境陣容
特邀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現身廟埕來鬧臺、揭開慶典序幕!
隊伍擷取「迎六月廿四」遶境精華、重新組合傳統序列,邀集31社招牌陣容以及四大天王、四海龍王、千順將軍、以及三國將軍群齊出陣,當代設計交乘傳統遶境隊伍,讓祭典門外漢也能輕鬆飽覽遶境精華。
完整版直播影片 ☞ 2019 與神同巡直播紀錄
神嬉舞夜
神之光、神之戲、神之舞、神之樂、神之將,五大元素跨界齊鳴
當黑夜降臨,【神嬉舞夜】打造神之光、神之戲、神之舞、神之樂、神之將,五大元素跨界齊鳴!桃園唯一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於夜間敞開大門,光影藝術家江佶洋用波光流轉大宅,藝術家許雁婷透過聲音採樣與編曲、搭配舞者廖苡晴與神共舞,實力派嘉天神將大仙尪對尬重軍火庫級管樂團哈管幫,還有土產歐爸搖滾樂團「拍謝少年」將與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老師跨界合作演出,在光影聲響中一同為傳統致敬。
完整版直播影片 ☞ 2019 神嬉舞夜直播
咱攏是社頭人
居民共演 為大溪量身打造的台語音樂劇
通過田調編寫劇中人物,《咱攏是社頭人》除了呈現親情、愛情,亦以新舊社頭的衝突及外來社頭的撞擊,讓大家重新思考參與大溪六廿四的初衷,傳承祭典的核心精神,配上量身打造音樂,融入在地元素,引人共鳴。
身為資深社頭耆老的傳薪看不慣兒子小六所帶領的新興社頭用強烈電音、鋼管舞出陣的做法,小六卻認為老父親只知道固守傳統、不懂創新;於此同時,傳薪家的婆媳間也為了遶境要準備什麼點心給社頭吃,而陷入新舊之爭。
究竟新的好還是舊的好?這場攸關傳統與創新的社頭衝突、父子心結、婆媳問題是否能和平落幕呢?大溪文化劇場《咱攏是社頭人》台語歌舞劇,帶你回到遶境的初始,聚焦信仰的初衷。
完整版直播影片 ☞ 2019 台語音樂劇-咱攏是社頭人
「將軍與我」 攝影展
用攝影紀錄信仰 ,看見人與信仰之間最真摯的連結與互動
每尊將軍的背後,都有一個堅持的守護者!
大溪普濟堂的主祀神明是關聖帝君,因而遶境隊伍常見三國時代的人物作為神明駕前部將,在地人稱之為「將軍」。「扛將軍」的差事無比神聖、卻也非常吃力;每年「迎六月廿四」的時節,這些大溪的「神將腳」在信仰面前放下身段,用最大的敬意組裝、將這些沈重的負擔穿戴在身上,一步、一步地踩踏前進。
究竟是什麼樣的強烈信念,才讓他們願意年復一年地承擔這樣的責任?「大溪大禧」深度挖掘與紀錄將軍與其守護者的故事,帶你看見人與信仰之間最真摯的連結與互動。
讓將軍學習向下紮根
受父親影響,張書武從小參與六月廿四遶境、扛神將,進而對大溪的將軍文化產生使命感。雖然年輕卻有著傳承、紀錄大溪將軍腳步及相關技藝的決心,並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以側身屈膝敬拜的「屈禮」是大溪將軍的獨特腳步,更讓他確定要以行動紀錄大溪傳統的信念。
新生代接力,百年老社新氣象
甫慶祝百週年慶的興安社,今年由新一輩吳岱鴻接任將軍組組長一職,也是年輕世代傳承代表。吳岱鴻是關聖帝君的契孫,從小在信仰中長大,今年更藉由重新粉面、組裝整裡完成的老將軍新亮相,展現社頭內部傳承與新生代接力的決心,也為百年老社帶來新的氣象。
守護將軍身上的老工藝
扛將軍對於將軍腳而言,不僅是身體上的展演,更包含對於整體文化與工藝的了解,舉凡面容、頭冠和繡服等,每一次拆解、組裝、保存都是將軍腳的任務之一。
共義團周倉將軍的頭冠是老師傅用牛皮手工黏貼製成,此類手藝已漸失傳,因此,將軍腳們用心維護將軍身上的老工藝、隨時做好修補服飾的準備。
神將三兄弟,人生的步伐更堅定
扛將軍在遶境隊伍中是相對費力的差事,共義團組裝將軍數量眾多,也特別重視團隊合作與感情的培養。年輕的林偉祈接下將軍組組長一職,不僅延續自社團原本的精神,團隊合作的精神更加深了手足之情,也讓他們愈來愈懂得相互扶持,三人的將軍步和人生的腳步都更加堅定。
一整個家族為神明服務
共義團的廖姓一家人,是許多大溪家庭的縮影,從日據時代至今,四代都是同一個社團的成員,第二代廖阿立是神轎組、第三代兄弟廖紀龍、廖紀宗是將軍組、第四代廖國翔是淨爐手,一家人團結一致,代代為神明服務。
Women Power大溪唯一的女將軍
樂豳社的關鳳將軍是大溪唯一女性將軍,簡佳余也從小擔任關鳳之將軍腳工作。
關鳳將軍相較於一般將軍較輕,但對女生來說仍是不容易,簡佳余經過近六年訓練,不僅能夠掌握基本功、有氣勢地走穩步伐,同時也在細節上做出女將軍的特色。
每年六月廿四遶境,樂豳社的關鳳將軍總會吸引眾人目光,也讓簡佳余更有使命感,勇於擔任大溪唯一的女將軍腳。
從零開始,累積身為大溪人的驕傲
從小即對神明信仰嚮往的賴銘偉,在高中第一次接觸樂豳社將軍組夜練,才有機會真正參與。擔任將軍腳十年,他對於信仰的熱情隨著知識的累積不減反增,不僅協助處理社團大小事務,更開始學習北管,希望把傳統文化學得更徹底,與許多年輕一輩的大溪人一樣,從零開始,慢慢累積身為大溪人的驕傲。
將軍讓我們交一輩子的心
在大溪,許多人因為神明信仰團聚一起,是人際網絡維繫的關鍵。
單純為了神明事務、以「互相幫忙」為基礎,彼此協助完成扛將軍、抬神轎的任務,慶安社的邱文俊、廖朝州、簡勝輝、王淳權四人就是如此。20多年的社團經驗,最大的收穫是有一群交心的朋友,還有一顆始終虔誠的心。
對每一尊將軍負責
在大溪31個社頭當中,由宮廟組織延伸出來的福山巖是新興社團,主祀神明為清水祖師爺,福山巖現有的將軍從蘇、李、黃、張四大護法開始,與玄天上帝護法的玄武將軍,由創社元老林錫安和謝源平一手打造。
福山巖在制度和運作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一尊將軍一般需要3~4人輪替,因此福山巖發展出「尊長」制度,在遶境時互相幫忙把關、交替換手,以確保每一尊將軍都在最好的狀態。
基本功是最有力量的
黃俊祥的爺爺是同人社將軍組,父親是慶義社將軍組,曾有過六月廿四時,家裡三代分別在不同社頭排練的有趣景象。黃俊祥認為扛將軍最重要的是個人心態,心存敬意,遵循傳統把腳步練好練穩,做到極致,就會產生最大的力量。
神明加持的緣份
新勝社是以三層福安宮為信仰中心的社頭,主祀神明為媽祖,因此左右護法為千里眼將軍和順風耳將軍。將軍組組長李昭銘從小即參與遶境,曾經加入協義社舞龍多年,爾後才回歸家族所屬的新勝社,憑藉著單純為神明服務的精神,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感受到庇佑與踏實。
給孩子的遶境學
讓民俗信仰透過教育與設計啟發更多想像
為了讓傳統文化從小扎根,大溪大禧號召了一群大溪孩子們組成「 小將軍聯盟 」,設計師李育昇以經典宮廟元素打造小將軍的頭冠、盔甲、大鬍鬚等神裝配備,進行藝陣基礎特訓,讓小將軍在玩樂中走出威武步伐,準備一起入陣遶陣、神氣登場!
「給孩子的遶境學」由大溪大禧號召一群大溪孩子組成小型遶境隊伍,進行藝陣基礎特訓,由設計師李育昇設計穿戴式道具。因傳統大仙尪的服飾造型與傳統戲曲人物形象,存在不少相似之處,因此多以戲曲武將服飾作為參考美學。 角色分別為黃忠、關平、趙雲和周倉,以顏色區分四尊將軍,輔以不同材質組合。考量臺灣夏天悶熱潮濕的氣候條件,採用軟墊、透明軟管、塑膠網和銅線等輕盈素材,打造通風且輕盈的神將造型,降低穿戴者的重量負擔,同時搭配與將軍形象相符的亮片布料,創造將軍的威武氣勢。
設計媒合
將傳統重新演繹,以一個輕鬆亮眼的切入點,讓人重新認識信仰。
扭蛋機
迎神納福 平安就是福
大溪普濟堂平安符 一扭平安、人人都懂保平安
「大溪普濟堂-大溪大禧」平安符由廖小子操刀設計,強化平安符使用教學意涵、拆解平安符內容配件與附贈使用說明書,再搭配李育昇設計的龍柱造型扭蛋機隆重推出,在扭蛋裡拆解平安符的細節與意義,讓前往大溪普濟堂參拜的民眾能一扭平安、人人都懂保平安!
扛得起的大墨斗
嗶嗶嗶咻的職人文化 百年經典換新裝
大溪協義社,早期由大溪當地木匠組成。在民俗上木匠以魯班為師,因此協義社便以巨大墨斗為象徵,成為了大溪「迎六月廿四」遶境的重頭戲之一「墨斗陣」。
以一座會發光的粼粼祥獸為概念,重塑大溪經典藝陣「大墨斗」絢麗新外裝,搖身一變成為兼具工藝性與時尚性與的絢麗藝陣,讓百年老社展現活躍新氣象!
Facebook分享
Twitter分享
Line分享
複製網址分享